近日,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会通过线上形式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许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查明建教授等全国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1800余名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了会议直播。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新近牵头创建的国家二级学会,秘书处设在北外,北外英语学院王洪涛教授担任会长。
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岳嵩对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在致辞中肯定了翻译学与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社会翻译学研究意义重大、领域广阔且任重道远,未来需加强对重要社会翻译历史的关照、对重要翻译现象的解释和对当下翻译实践的指导。王洪涛在致辞中向承办方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及译界同仁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简要回顾了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专委会的运行机制、学术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等。他表示,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将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认真做好学术研究,为中国翻译研究的创新发展与国家对外翻译传播能力的提升作出贡献。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查明建教授作了题为《社会翻译学之于翻译文学研究的意义》的主旨发言。他指出,翻译文学研究融入社会翻译学视角,不仅可以丰富翻译文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让翻译文学的考察和研究更为全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在题为《交叉学科内部关系论——以“翻译社会学”为例》的主旨发言中探讨了翻译研究领域交叉学科命名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学科命名问题的结构、侧重规律与命名机制。华中农业大学覃江华教授作题为《译者翻译观念生成的知识社会学阐释》的主旨发言,基于翻译家许渊冲的个人知识管理经验,提出了“译者翻译观念生成模式”。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在以《翻译知识形态的社会学考察》为题的主旨发言中指出,翻译知识的形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翻译知识在不同的社会中构成不同的系统并发挥不同的功能,由此导致翻译知识呈现为不同的形态。该环节由同济大学吴赟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许多教授主持。
大会设置9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社会翻译学前沿探索及相关研究”“社会翻译学理论与方法”“译者、行动者与翻译生产过程”“文学翻译、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应用翻译、翻译技术与社会服务”“翻译教育、翻译职业与翻译伦理”等主题展开研讨,120余名学者宣读了论文,近千名师生参与或观看了研讨。
大会举行外语期刊主编论坛,论坛由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主持。《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陈勇、《外语研究》主编李德俊、《中国翻译》主编杨平、《中国外语》副主编常少华、《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外国语》编审郑敏宇参与论坛研讨并先后发言。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体现了我国翻译学界对信息技术兴起背景下翻译实践、翻译教育和翻译产业领域新兴社会翻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体现了我国翻译学科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助力中国文化对外译介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