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国别学研究新趋向暨《区域与全球发展》创刊五周年高层论坛在北外举行

作者: 时间:2022-11-01 点击数:

10月29日,区域与国别学研究新趋向暨《区域与全球发展》创刊五周年高层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贾德忠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辽宁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及部分校内师生在线参会。

贾德忠对《区域与全球发展》创刊五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鼎力支持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开放,相继走过了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与此同时,世界也在经历着深远的变化,尤其是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迫使区域与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区域与全球发展》不负使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荣誉。当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区域国别研究势必成为一国由地区走向全球、深入观察世情、构建本国战略的“大国之学”。为此,北外定当勇担时代使命,积极参与探索,发挥语言优势,聚合学科资源,不断提升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贡献北外智慧、北外力量。

北外科研处副处长李思飞在发言中表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为《区域全球发展》的跃升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希望期刊更为广泛地吸收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智慧,使之成为区域国别和国际组织研究的重要阵地,不断提升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作出北外贡献,发出北外声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副主编黄昭宇认为,区域国别学科与国际关系学科相互兼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将丰富国际问题研究系统知识、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时,它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也面临理论框架建设、知识谱系建构、知识传播开拓等重大问题。《区域与全球发展》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着手,为建设和完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服好务、带好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表示,《区域与全球发展》为外语学科、经济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体系和阵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债务率大大提高,对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重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协同,共同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认为,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需要全面、基础、长期的跟踪性研究。世界政治学和区域国别学一样,都需要制定新的研究议程,需要注重国别“内核”的研究,需要内外结合,以打破知识的孤岛效应。中国亚非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詹世明指出,过去十几年来,非洲研究机构数量增长迅猛,刊物和平台种类也在增加。但与此同时,对于非洲重要国家,如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未来,研究力量也会进一步多元化,学科整合会进一步优化,实际研究与学科发展复杂性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会进一步增加。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郭培清认为,当前的大国竞争围绕亚欧大陆分布,并日益从边缘地带向北极方向和亚欧大陆纵深发展。目前,亚欧大陆正在形成以北极航道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走廊为骨干,以南北径流河流为辅助的交通网络格局。区域国别研究也将紧随这一趋势发生研究重心转移。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国际秩序形成的背景之下,国际社会出现了一种新型风险:地缘政治经济风险。具体表现为战争武装摩擦、政局变更摩擦、合作沟通摩擦、经济财产摩擦、司法治安摩擦等细分风险。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沿线的这种风险要远小于非“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风险。

校内专家发言环节主要围绕“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区域研究”“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四个主题展开。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诸多见解和建设性意见。区域国别学新学科的设立,为期刊向更高层次的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区域与全球发展》下一步将对期刊栏目进行更加精准的定位,争取打造品牌栏目。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努力把期刊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